人工智能产业:一边挤出泡沫一边深入痛点
发布日期:2020/5/30 9:51:25 浏览量:727次
从互联网+到AI+,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智能标签采用冲压及蚀刻的方法制作, 成本较高, 阻碍了其推广使用。而通过印刷导电油墨的方法制作天线, 无论是从材料成本, 还是材料消耗以及生产效率上来看, 都是最佳的选择, 可以大大提高其制作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AI人工智能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客服机器人工作中常见的一个工作岗位,是企业和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无论是售前的产品、服务咨询,还是售后的维修、投诉,都离不开客服。,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梯队培养、实体产业落地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更新换代。1月15日,AI青年科学家联盟的多位专家在上海表示,2019年,中国AI产业的发展将逐步走向成熟。
趋势一: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系统化发力
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元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不少学校开始申请人工智能专业,AI高中教材试水,创新型企业频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
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等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学科,考虑到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采用X+2的模式,从大三进行人才遴选,2019年下半年将迎来学校第一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毕业生。课程分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基础理论必修课,以及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选修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查正军说。
2019年,如何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通产学研的链条,成为突破重点。现在还处在缺一系列课本、精品课程以及如何培养本科人才体系的阶段,这也是现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任务。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说,推进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建设是一个突破口。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建议,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用化和国际化两个方向,从实际遇到的问题中抽象出科学问题,反过来对理论研究产生正面影响。
趋势二:产业落地 一边挤出泡沫一边深入痛点人们往往会高估一项技术前五年的创造性,低估后五年的破坏性。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说,AI产业可能会经历一段调整期,挤一挤泡沫。同时对于产业界来说,场景驱动为实体经济降本提效,也会向更多行业继续深入。
专家认为,在挤泡沫的过程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开拓更多元的产业场景和更深入的产业链条。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可能诞生类似英特尔这样的平台级和底层级公司,这是产业界的共识,但谁是赢家仍不得而知。
专家表示,从算法端向上下游延伸,芯片和开源开放平台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硬件和软件基础,正成为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商汤科技首席执行官徐立认为,这一波AI浪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行业中挖掘更深的痛点,深入应用,将更多技术做到超过工业红线,为行业创造价值。